[原创] 如何让你的内容,拥有更大的舆论影响力?
原谅我职业病又犯了。我每天看新闻,心情不仅在“好感动”和“艹他妈”之间波动,还看到了满屏的知识点。我想以疫情新闻为实例,和大家讨论一下影响舆论世界的五个关键规律。
2020年02月13日 08:30
[原创] 春节了,送你一份「广告人的休息指南」
我观察过很多身边的广告人,他们大多时候是季度前靠一腔激情工作,季度中用一杯杯咖啡续命,季度末用一口气吊命。 在任何一个高压行业,我们不仅在拼聪明才智,更是在拼体力。而拼体力不是在拼谁更能咬牙坚持,而是要看谁能在耗空自己之后,更快地恢复。 春节了,我想任何专业知识都不如老家的酒池肉林更有诱惑力,索性写一份「广告人的休息指南」,让老家的翠花和柱子们,在春节返程之后尽快变成Judy和Tony。
2020年02月05日 10:46
[原创] 同样买几十亿曝光,为什么你的没效果?
前几天,看到某甲方市场部负责人发了一条朋友圈,大致意思是:“这波广告计划,我们一周之内曝光30亿次,共计覆盖了3亿独立用户,预计每五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看到我们的广告……”“预计每五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看到我们的广告……”这种描述可能是想让老板更形象地理解投放效果,但如果你的老板真的去大街上拦住行人问话,会有几个人说看过他的广告呢?
2020年01月15日 00:20
年终看了一堆「趋势」,明年还是赶不上「趋势」
年底了,我们的朋友圈总是被很多「趋势」类文章刷屏,估计你一定见过这些似曾相识的文章: 2019年营销圈十大关键词 2020年创意广告6大走向 2020年商业五大发展趋势 抓住2020年的黑天鹅和灰犀牛
2019年12月31日 20:10
2020,新零售的卖货逻辑:从产品输出到策划输出
2020年,零售渠道的变化趋态是什么?我想用五个字来总结,叫“渠道纳米化”。“渠道纳米化”是个比喻,我想传达的是:商品的售卖渠道正在从永辉、天猫这样的购物平台,向更加细小、更加多元的渠道上分流。简单来说,就是渠道在从大变小,从少变多。
2019年12月27日 03:10
网红品牌到底是怎么死的?
三个月前,我问客户一个问题:“你怎么看待自己网红品牌的身份?”客户的CEO立刻反驳道:“我们不是网红品牌!这是外界对我们的误解!”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: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把一个品牌称作“网红品牌”已经等同于骂人了。可能是因为很多网红品牌都是短命鬼,而更多的网红品牌也只是赚了眼球,没赚到钞票。
2019年11月06日 11:10
[原创] 如何解决“品牌同质化”?你有很多误会
“品牌同质化”真的是一种风靡全国的营销病。无论是走进商超、还是打开手机,我们都面对着一众面目相同的品牌。例如: 小额信贷都在说“门槛低”、“放款快”; 纸尿裤都在喊“易吸收、不过敏、防侧漏”; 牛奶品牌都在打“奶源地”、“蛋白含量”。
2019年10月11日 22:30
[原创] 广告策划,别活成职业炮灰
如果你是一名广告策划,下面说的就是你: 在周五下班前,你邮箱里接到了客户经理发来的brief,客户背景信息十分模糊,只有一点十分明确:周一提案; 于是,你推掉了周末的闺蜜趴,收敛了抱怨和失落,在周日晚上11点提交了了方案。在12点即将睡去时,客户经理在微信群里说客户更新了需求。于是,已经洗漱完毕的你再次打开了PPT;
2019年10月09日 01:40
[原创] 网红“保鲜”的四个原则
美国曾做过一个青年人择业观的调查:美国年轻人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?排名第一的是“Youtober”,也就是美国YouTube网站上的网红博主。“网红”在这个世界上,越来越像一个职业,而不是一个现象。但可惜,网红这个职业没有真正的学校,也没有专业的教材,就连打造网红的畅销书都很少。虽然在网红教育上我们一穷二白,但无数代崛起又沉沦的网红们,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,多少可以从中汲取点营养。网红这份职业有千万般好,却有一个扎心的坏,就是这份职业的“工龄”似乎都不长。
2019年09月17日 20:30
[原创] 为什么你的品牌一直做不大?
世界已经从大众品牌时代,进入到了小众品牌时代。 市场越来越细分、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。巨头的指缝之间难免会漏出金沙,可以喂饱一个个小众品牌。例如,以前我们买家具只能去“宜家”、“居然之家”这些大卖场,而现在你可以在淘宝上选择“吱音”、“利物因”一类的小众家居品牌。另一方面,巨头们也开始扩充产品线,主动孵化小众品牌、网红品牌,以带动业务增长。例如,宝洁旗下就有Metamucil,这个是减肥代餐产品。打个比喻来说,品牌世界已经从“赵本山时代”,进入到了“TFboy时代”。本山大叔代表了一种全民偶像,从3岁
2019年08月27日 13:10
[原创] 我把市场“战略”,应用在了恋爱关系上
是的,你没走错,这是一个营销号,而不是情感号。那为什么我要把“战略”和“恋爱关系”,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扯在一起呢?因为“战略”这个东西很难空谈,一切“战略”的制定都需要具体的商业背景,“诱敌深入”和“背水一战”都可以是正确的战略,也都可以是错误的战略。所以,我拿最常见的恋爱关系充当商业案例,试图从一个人人都经历过的生活场景,去说清企业制定“战略”的几个关键原则。
2019年07月02日 13:06
[原创] 未来市场人的五大生存法则
美国电话电报公司(AmericanTelephone&Telegraph),简称AT&T公司,是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,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,AT&T公司曾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咨询机构麦肯锡做过一次咨询:他们想知道AT&T到底要不要进入移动电话领域?还记得中国的“大哥大”吗?(好吧,这是在暴露年龄)这是中国最早的移动电话,和砖头一样大,兼具电话功能和防身功能,售价1万元,是社会大哥的标配。基于移动电话的现状,麦肯锡预测:到2000年后,移动电话的使用量不会超过100万部。于是,麦肯锡的结论是:AT&T公司不要
2019年06月19日 19:10
[原创] 花几千万投IP,为什么颗粒无收?
首先界定一下本文“内容营销”的范畴,我所说的内容营销指品牌围绕大剧大综等IP所做的营销行为。我从2011年入行广告业,到今天为止已经七年了。之前的七年间,我大部分经历是做视频媒体的内容营销,也就是围绕大剧、大综这样的内容IP,为客户做整合营销策略。中国在线视频媒体的广告营收十分依赖头部内容,头部内容也为客户带来巨大的品牌收益,但大部分客户投完一个项目,都会冒出这三个问题:
2019年06月14日 03:10
[原创] 告别拍脑门决策:头部IP如何选?
今天,我们谈一谈做头部内容营销的起手式:如何选择一个内容项目。我们做一件事不笃定,往往不是因为这件事风险大,而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这件事的运行逻辑。当广告主做项目评估时,最可怕的不是项目会消耗几千万甚至几亿的广告成本,而是不知道哪些点才是决策依据,哪些点只是市场上的烟雾。然没有任何专家能告诉我们,哪个内容项目一定值得投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靠拍脑门来选项目,靠撞大运去赢取广告收益。
2019年06月13日 23:30
[原创] 甲方如何选代理?
中国大部分公司的市场部都是出了名的“人丁稀少”,标准配置是一个市场总监,带两个市场经理。十年前,因为媒介环境简单,一年的广告投放也就是几个电视台、几本杂志和几个城市的广告牌,市场部的工作量虽然大,但工作相对聚焦。如今是一个“万物皆媒”的世道,且不细聊搜索、PR、social、线下、OTV、BD等这种大类别的广告业务,光是一个线下发布会的KOL宣传,甲方在核查哪些存在刷量,哪些是僵尸号时,就得累花眼睛。于是,广告江湖里的甲方和乙方即便今晚互相挥刀,明日照样还得握手言和,一致对外。如果把广告主和代理商相爱相杀
2019年06月13日 23:20
[原创] 为什么广告投的越多,品牌死的越快?
从我进入广告行业以来,每年都能碰到几个“豪客”,他们企图在1-2年内,用巨额的广告费去解决生意问题,但大部分都中途死掉了。这类企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:一类是初出茅庐的互联网品牌,企图拿着资本的钱去迅速建立领先优势;一类是老牌的传统企业,因为他们曾成功过,于是想用同样的方式复制当年的商业奇迹。今天我想拆解一下这些“豪客”为什么倒在了广告营销上,为什么广告投的越多,品牌反而死的越快?
2019年06月13日 23:10
[原创] 你的创意在塑造品牌,还是在抛弃品牌?
“创意不等于品牌,创意也不等于市场,一个创意可以塑造品牌,也可以抛弃品牌。”我们常常理所当然地认为某样东西很好,可一旦我们逼问自己“它为什么好?”,又一时回答不上来。创意就是这么一样东西。当我们谈起创意的时候,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?我认为企业在做创意时,首先要想清楚这个问题。因为创意不等于品牌,创意也不等于市场,一个创意可以塑造品牌,也可以抛弃品牌。
2019年06月13日 23:00
[原创] 广告公司“死在路上”的四个原因
中国很多广告公司,都是公司越大,离死越近。死在现金流断裂上、死在员工流失上、死在投资失误上的几率,也许要远远大于死在劣质服务上、死在丢客户上的几率。今天,聊聊广告公司死在路上的四个原因。
2019年06月13日 22:50
[原创] 品牌进化论:新品牌如何加速进化?(上)
我们常有一个误区,以为市场和品牌是稳步成长的,其实品牌的成长是阶段性进化的。而且不同周期之间是断裂的,在某个周期高速成长的品牌,很可能在下一个周期快速陨落。这个道理,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表达。 所以,不同的品牌时期,要启用不同的增长战略。品牌的生命周期,如果细细数来,可以分为:创牌时期、成长时期、进阶时期、高压时期、成熟时期和衰落时期。今天我们聊一下,新品牌如何“加速”跨越这些周期,大品牌如何在进化中不“失速”。
2019年06月13日 22:40
[原创] 品牌进化论:大品牌如何不失速(中)
大品牌会带来头部效应,也就是社会资源、名望、人才等会自动向它聚拢。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社会一直是“两级分化”,头部效应让强者越强、弱者越弱。我们用张图来表达这个现象:但这几年,大品牌的头部效应却在减弱。以日化产品为例,10年前,前5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大约在50%,而今天只剩下27%了。大品牌到底遭遇了哪些挑战?今天我们从大品牌要经历的两个时期——高压时期和成熟时期来讨论一下,大品牌如何能在发展中不失速。
2019年06月13日 22:30
© 2022 瓦乐资讯网 walekan.com 苏ICP备16013988号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8733394 网站地图 专题 声明
苏公网安备 32099502000258号